
【成语名字】:魑魅魍魉
【成语拼音】:ch mi wng ling
【成语释义】:原指古代传说中的鬼怪,现用来指称各式各样的坏人。
【近义词】:妖魔鬼怪
【反义词】:正直之士、杰出人才
【成语出处】
源自春秋时期的左传。据左丘明所著《左传宣公三年》记载,周朝时期,人们进入山川湖泊,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。而那些螭魅魑魍等鬼怪,人们是无法遇到的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了成语“魑魅魍魉”。
【成语故事】
在春秋时期,周朝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,但实际上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力。此时南方的楚国逐渐崛起,特别是在楚庄王时期,楚国有了取代周王朝、吞并中原的野心。
公元前606年,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陆浑的戎人,并来到东周王朝的都城王城(今河南洛阳)展示武力。周定王得知后,立即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。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后,询问周王宫中藏着的九鼎的情况,包括其形状、大小、重量等细节。
九鼎是周王朝权力的象征。王孙满明白,楚庄王的问鼎显然是对周王朝的轻视,并有意取而代之。于是他巧妙而含蓄地回答说:“鼎的大小轻重取决于者的德行,而不仅仅是鼎本身。夏朝时期,因为有德行,所以将远方的物品画下来,让各地进贡青铜铸造九鼎,并将这些图像铸在鼎上。这样,百姓在山林川泽中就不会遇到不利的事物,也不会遇到魑魅魍魉等鬼怪。使得社会和谐,受到天下的庇佑。虽然周朝的德行有所衰减,但天命未改,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随意询问的。”
这段对话中,“魑魅魍魉”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利于百姓的鬼怪,也暗指那些心怀不轨的坏人。这个成语至今仍然被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坏人或势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