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着时光的流转,我们即将告别起伏不定的鼠年,迎来充满生机的牛年。再过两周左右,我们即将迎来2021年的元旦新年。在这个时刻,让我们一同探讨“年”字的演变历程与书写方式。
谈及“年”字的起源,其甲骨文形态上方的部分象征着丰收的庄稼——禾,而下方则描绘了一个人形,寓意着人们满载而归的丰收景象。在甲骨卜辞中,我们常看到“受黍年”、“受稻年”等字样。随着时光的推移,金文的“年”字在整体上保持了甲骨文的原始形态。
进入篆书阶段,“年”字的形态发生了些许变化。在原有“人”字上方增添了一横,使之与“千”字相结合,形成了篆书体的“年”。这个篆书形态的“年”字与楷书的“季”字在外形上颇为相似,但切记其读音并非“季”。
借助毛笔与墨水,篆书在简帛上得以流畅书写,“年”字的笔画也因此在简帛上更为流畅自然。
为了提高书写速度,草书的“年”字诞生了,尽管其上方仍保留着“禾”的形态,但下方的“千”字已简化许多。
隶书的“年”字则继承了草书的特点,将“千”进一步简化为“十”,并将中间的一竖与上方的“禾”的一竖连为一体。禾字的撇捺或变为横或点,而上方的一撇有时也会被取消或变形。
在书写时,“年”字的最后一横应当是最长的,且位置应处于田字格的中线之下。在书法创作中,也有书写者将第二横写得最长,而最下一横则位于中线位置附近。无论何种写法,都应保持笔画的流畅与结构的均衡。
